多目标优化电网调度模式,对能源结构进行资源整合再利用,最大限度利用火电等常规能源调峰能力,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作用,采用先进手段控制分散式风电场有功出力,加大不同电网调峰互济与跨区电力交易规模,从而发挥分散式风电绿色环保、可持续利用的优势,降低分散式并网带来的负面效果。
痛点三:业界标准缺失,非良性竞争激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18年第一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7.685GW,同比增长217%,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其中,浙江、山东、河北累计装机都超过了10万户。还有一些企业,本身可能都活不过25周年,又有什么实力来做到全生命周期维护保障呢?。中国新能源领域增长势头最猛、最具未来潜力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分布式光伏!2017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全年新增装机19.44GW,同比增长3.7倍;户用光伏的装机量达到50万户,同比2016年增长3倍以上。业界有关人员表示: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与用户有关,但是老百姓对于分布式光伏系统很陌生的,需要一段普及推广的过程让用户去认识、了解、接受,才能最终达到让用户购买的目的。痛点二:融资难、变现难分布式光伏发电还存在融资难、变现难,企事业单位观望严重的问题
该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省委、省政府推动光伏下乡和产业应用实施的重点扶贫示范项目。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在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还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与加强资金监管资金能否足额筹措到位,是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必要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过程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光荣脱贫意识,加大对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和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白皮书显示,2016和2017两年已顺利完成589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2018年将再实施约280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迁徙是人类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贵州省黔西南州从解决搬迁群众搬出难、稳住难、发展难、融入难的四难问题着手,推动贫困群众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
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安置区选址以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和就业为目标,尽量靠近中心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避免出现因选址不当进行二次搬迁;鼓励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区附近就业;在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突出的地区,注重搬迁安置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帮助搬迁群众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等脱贫致富。
如,湖北省郧西县依托五龙河景区建设安置区,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景区务工等增加收入。鼓励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等方式施工建设,便于统一规划设计风格,并在确保房屋质量安全前提下有效控制住房建设成本。地方政府一般对拆旧复垦工作预留了一定的缓冲期,并对及时拆除旧房、主动腾退宅基地的搬迁群众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取得了较好地效果。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群众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就地脱贫发展无望,增收渠道不畅,传统扶贫手段难以奏效。
有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四荒地、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将减贫脱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特别是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五年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和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议精神,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定贫困群体,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光荣脱贫的内生动力,确保到2020年,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九、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定贫困群体的搬迁搬迁群众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大,社会发育相对不足,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一搬跨千年的情况。
2018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四川省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明确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新要求、新部署,为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光伏发电、光伏扶贫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光伏发电继4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5、2016、2017)、1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再次被列入国家级行动纲领《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白皮书之内,已被列入国家十大扶贫工程之一的光伏扶贫则成为关系易地扶贫搬迁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八、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贫困群众搬离熟悉的原居住地,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生产、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有不少困难,能否经受住迁徙带来的挑战,不仅取决于搬迁群众自身的适应能力,也取决于安置地提供的软硬件设施。
行百里者半九十,搬迁脱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搬迁人数的增多,工程组织实施、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等方面也面临不少考验。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新阶段。此外,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用于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2001年,在内蒙古、贵州、云南、宁夏4省(自治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随后又陆续扩大到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另一方面,明确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建设补助标准不降低、自筹标准不提高的前提下,省级政府可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除外),支持边缘贫困户同步搬迁。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中国政府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决定用5年时间,把这些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
三区三州:西藏自治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和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云南怒江州。各地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因户因人施策,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有关部门特别注重安置区及周边的地质勘察,排查滑坡、泥石流、地质断裂带等自然灾害隐患,规避潜在灾害风险,努力把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各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基本摸清全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其中有约1000万农村贫困群众仍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
安徽省岳西县根据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养殖、就近务工、城镇就业、农家乐等多种模式,一户一策量身制定脱贫方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对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绿,土地指标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作为安置区住房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来源,相关收益统筹用于支持省级投融资主体偿还信贷资金。
有的地方将集体土地上的水电、矿产、光伏等资源开发赋予集体股权,让搬迁群众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各地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区搬迁群众脱贫的安置方式,鼓励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搬迁群众向城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搬迁;引导农业技能较强的搬迁群众向中心村或移民新村搬迁;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通过社会保障政策予以兜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易地扶贫搬迁信贷资金筹措方案,加快资金衔接投放,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券顺利发行,督促指导有关金融机构优化资金管理。在提供生活便利方面,及时帮助协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养老低保等,让搬迁群众平稳过渡,提高搬迁群众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科学合理选择安置方式搬到哪里去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搬迁后能否实现脱贫的关键。易地扶贫搬迁特别注重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定困难群体,以及部分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群体。
在第六章因户因人施策帮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中,白皮书就光伏发电、光伏扶贫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的作用加以了阐述和分析,特摘选相关文字如下:易地扶贫搬迁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房子有没有盖起来,贫困户有没有搬进去,更要看搬迁群众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如,四川省凉山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和实行一村一幼工程,帮助搬迁群众学习现代社会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安置房户型和建筑风格不搞一刀切,由各地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自行确定。房屋设计强调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体现区域民居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
在选择具体安置区时,遵循城乡统筹、布局优化、集约用地、规模适度的原则,注重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主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荒山和荒地。四川省宣汉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组织搬迁群众种植蜜柚、药材,发展生猪、水产养殖,村级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牵头组建多个专业合作社,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迁出区土地的综合利用紧紧围绕生态安全,根据不同地区分类施策,对仍可利用的迁出区耕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搬迁户耕地,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对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严格退耕恢复生态,打造青山绿水。中国政府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易地扶贫搬迁统筹考虑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社区如何管等问题,系统推进安全适用住房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搬迁群众就业空间拓展、迁出区生态修复等,促进了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对于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村一幼工程:四川省凉山州等部分地区在一个行政村布建一个幼儿教学点。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措总量约600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专项建设基金约500亿元,低成本长期贷款约3500亿元。为确保资金规范、高效使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光伏写入白皮书因户因人施策帮助搬迁群众稳定脱贫一章中,白皮书还对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与光伏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加以举证,并提及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四荒地、林场和水面等资产等内容,结合近年火爆的户用光伏市场、集中式光伏电站、水上光伏电站、光伏农场等产业创新模式,这为探索光伏发电的应用模式、股权投资模式边界,充分释放光伏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在打赢脱贫攻坚中的潜力提供了想象空间。贵州省充分考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结合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将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安置到城镇或产业园区。